院区新闻

【中山医声】药品放车里,药效 “伤不起”!科学储药要注意!

时间:2025-04-10 来源:信息部

许多人为了图方便,常习惯性地将药品放在车内,

认为这样随用随取更省事

殊不知,车内环境对药品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

高温、阳光直射等外界因素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变质

轻则降低药效,重则危及健康

 

 

一、车内环境对药品的破坏影响

1.高温加速药品降解

夏季,车内温度常常会超过60℃,而大多数药品需要在20-25℃的阴凉环境下保存。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药品的化学分解速率就会加快2-4倍。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水解反应,导致药物失效,从而无法有效控制感染。

胰岛素: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失去降血糖的功效。

硝酸甘油:遇高温易挥发,在急救时可能无法缓解心绞痛症状。

2.紫外线破坏药物成分

车窗玻璃无法完全阻隔紫外线,长期的光照会引发光解反应,导致药物分解或产生有毒物质。例如:

维生素C片:光照后易被氧化,颜色变黄,同时失去其抗氧化功能。

氯雷他定:光解后可能生成未知副产物,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3.湿度波动影响药品稳定性

车内的温湿度会随天气变化而剧烈波动,这容易导致药片吸潮结块、胶囊变脆破裂,甚至滋生霉菌。例如:

中药丸剂:吸潮后容易发霉变质,误服可能引发腹泻或肝损伤。

糖衣片:受潮后容易粘连,导致剂量不准确。

 

二、变质药品的危害

1.疗效下降,延误治疗

如高温失效的退烧药无法降温,可能掩盖病情,导致高热惊厥。

2.产生毒性物质

分解后的药物可能引发过敏、肝肾损伤等。如变质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可生成毒性代谢物。

3.误服风险

车内散落的药品可能被儿童误食,或与其他物品混淆(如将药片误认为糖果)。

 

三、科学储存药品三大原则

1.避光

使用原包装(棕色瓶或铝箔板),避免透明分装盒。若需携带,可用不透光袋子包裹。

2.控温

常温药品(10-30℃:避免置于仪表台、后备箱等高温区域,可短暂存放于空调出风口附近。

冷藏药品(2-8℃:如胰岛素、益生菌,需用冰袋+保温箱携带,且停留车内不超过30分钟。

3.防潮

定期检查药品状态,片剂松散、胶囊变软时应丢弃,潮湿地区可放置干燥剂。

 

四、特殊情况应对

1.急救药品

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哮喘发作防治吸入剂等)可短期存放在车载医药箱内,但需每月检查其有效期限及性状。

2.药品分装

长期服药的病人可将1-2天的药量分装后随身携带,其余药品应存放在家中避光处。

3.自驾游药品准备

建议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剂型(如栓剂、颗粒剂),避免使用液体制剂(因其易冻结或发酵)。

 

五、服药后驾驶的附加风险提示

即使车内的药品尚未变质,某些药物本身也可能引发药驾风险,例如:

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可能导致嗜睡和反应迟钝,其引发事故的风险与酒驾相当。

感冒药(含伪麻黄碱):可能引起头晕和视力模糊。

降压药: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短暂晕厥。

建议: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标注服药后不宜驾驶的药物需格外谨慎;如果必须驾驶,建议优先选择中成药或无嗜睡副作用的替代药物。

 

 药师提醒:

药品安全无小事,车内储药隐患多。高温、光照、湿度如同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破坏药物结构。为了自身健康与治疗效果,请务必遵循科学储存原则。记住:药品不是普通物品,车内不是储藏室!

(撰文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