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声”】腹股沟鼓包,当心来者不“疝”
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胃肠外科
近日,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胃肠外科顺利完成一例儿童患者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为患者解决了“大”问题,让家长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11岁的童童早在9年前就发现自己右侧腹股沟出有一凸出包块,家长咨询过医生得到有还纳的可能,就没有手术治疗。近日,凸出的包块让患儿感到非常不适,于是童童一家来到了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寻求帮助。
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刘超亲切接待了小朋友及家长。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判断患者腹股沟区凸出的包块为腹沟股斜疝。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病情的进展,肿物可出现回纳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斜疝的嵌顿卡压,严重时会引起肠坏死及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对生命构成威胁。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刘超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在征得其家长同意后为患儿行手术治疗。
术中,刘超发现患者两侧都有斜疝,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刘超带领胃肠外科微创手术团队顺利实施双侧腹沟股疝囊高位结扎。术后6小时,患儿可进食及下床活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第二天,患儿状态良好,顺利出院。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疝气”的一种,主要是腹腔内的脏器自腹股沟内环处向体表外突出而成,内环是腹腔与阴囊之间的潜在通道(正常人处于闭合状态)。与斜疝相对应的是腹股沟直疝,直疝则是腹腔内脏器通过直疝三角向体表外突出形成的包块。
斜疝形成的原因
1.先天因素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疝囊。
2.诱发因素
斜疝的诱发因素主要是指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如小儿过度啼哭、支气管炎导致的长期咳嗽、慢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以及妊娠、腹水、剧烈运动等。斜疝患者应避免上述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病。
3.斜疝的症状
斜疝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股沟区出现肿块,在病情的不同时期,肿块表现及临床症状也会不同,主要与其临床类型有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斜疝的嵌顿,严重时会引起肠坏死及感染性休克等情况。
4.斜疝的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疝带、疝托、中医中药等,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但不能治愈,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还会加重病情。此法仅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易复性疝可进行择期手术治疗,难复性疝则应限制在短期内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