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窗口期”很多人不知道的知识。
发布时间:2015-06-17 来源:输血科
今天偶然看见一条新闻一位女童手术输血感染了HIV病毒,本想看过之后大骂这家医院。但是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名词“窗口期”,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找了下度娘一问。看过之后全身“佐麻冷”。请问大家知道什么叫输血“窗口期”吗?下面我把我看到的内容发给大家一起看看,不然话将来要是输血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原标题:输血也有风险吗?
输血是现代医学救治病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其在治病救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过分看重输血,而忽视了输血的风险:有些人形成了稍大些的手术就得输血的观念,一遇上手术就输血,以求保险;更有甚者,把血液当作“补品”,强烈要求医生输血,以补充营养;此外,还有“人情血”、“安慰血”等等。
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输血观念和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输血风险。
其实,输血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会因输血风险害人。
可以说,任何输血都存在风险,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已。
比如输血的常见风险之一,就是传播疾病,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传染病的风险。
因为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但体内已有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医学上把传染病毒到可以检测出来的最短时间称为“窗口期”。
如果献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献血,该血液在检测时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检测出来,临床使用就会导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虽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上述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不断缩短,但目前即便是使用最先进的核酸检测技术,艾滋病、乙肝、丙肝的“窗口期”仍然还分别有11天、25天和59天,输血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险度分别有700万分之一、64万分之一和200万分之一。
血液中病毒检测“窗口期”仍是世界难题,其带来的输血风险只能降低,还不能消除。
同时,我国现在对血液法定检测项目是梅毒、艾滋病、乙肝和丙肝这些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还有一些非法定检测的病毒、未知的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以及非病毒性的微生物亦可通过输血感染,这些都会给输血带来感染疾病的风险。
当然,经过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临床用血还是安全的,只是我们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滥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