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老军人瘫痪在床,医生精准“爆破”肿瘤助其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肿瘤血液科
“原以为这病没救了,是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们给了我第二次机会!”89岁的休干许爹爹感慨万分。近日出院时,他将一封长信交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肿瘤血液科医护人员手中,感谢他们让自己摆脱了病痛。
两年前,许爹爹被检查出前列腺癌骨转移,剧烈疼痛使他彻夜难眠,椎体骨转移压迫神经使他只能长期瘫痪在床、大便失禁,疾病让他抑郁绝望,甚至一度想自杀。
为了改善许爹爹的症状,他的家人们带着病历跑遍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给出的答案均是,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大,术后对瘫痪改善不大,只能保守治疗。但他们仍不放弃,多方打听咨询后,辗转来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
入院后,经多学科会诊,肿瘤血液科主任孙建海提出使用陀螺刀立体定向对爹爹患部进行放疗,因为陀螺刀通过CT定位,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多束射线从不同角度聚焦肿瘤,在病灶处形成高剂量照射,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极低,对于紧邻脊髓的转移灶,这种“精准爆破”比手术更安全。
经过治疗后,许爹爹疼痛明显好转,骨痛症状缓解,从依赖强效止痛药到逐渐减量,直至现在能正常休息。复查结果显示,颈椎转移灶得到有效控制,肿瘤活性降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许爹爹脸上终于重新绽放出笑容。
随后,患者又接受了多次对原发灶多部位进行陀螺刀放疗,复查结果令人惊喜,颈椎转移灶体积缩小一半,脊髓压迫缓解,PSA指标明显下降。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孙建海介绍,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这类难题,陀螺刀以“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低损伤”的优势,为患者开辟了新治疗路径。
什么是放疗,目前有哪些主流技术?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DNA的局部治疗手段,近年来在精准性、安全性和适用范围上取得重大突破。
1、强度调控放疗(IMRT)
通过计算机控制多叶准直器,动态调整射线强度,使高剂量区精确贴合肿瘤三维形状,降低周围器官损伤风险。适用场景:头颈癌、前列腺癌等邻近敏感器官的肿瘤。
2、影像导引放疗(IGRT)
治疗前通过CT/MRI实时扫描,比对肿瘤位置变化(如呼吸位移),动态调整照射靶区,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适用场景:肺癌、肝癌等易随呼吸移动的肿瘤。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SRS)
单次或少数几次给予超高剂量(如伽马刀、陀螺刀、射波刀),通过多角度聚焦实现“肿瘤消融”效果。适用场景:早期肺癌、脑转移瘤(≤5cm病灶)。体部病灶,一般小于5cm,骨转移病变的姑息治疗,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
4、质子治疗
质子束在到达肿瘤深度时释放最大能量(布拉格峰),之后剂量骤降,保护肿瘤后方正常组织。目前有部分部属大型三甲医院正在开展,治疗费用高昂,治疗费用17万左右, 且不在医保范围。
(文:魏武杰 审核: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