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
关注手机版

【血管斑块多学科诊疗门诊】血管斑块患者擅自停药?医生:这无异于在“雷区”边缘试探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神经内科

“大夫,我这药吃完了,最近也没啥不舒服,这次就不用开了吧?”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血管斑块多学科诊疗门诊,58岁的张叔(化名)对医生说。然而,他并不知道,这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实则是在血管的“雷区”边缘试探。

今年7月底,张叔被确诊为“双侧颈动脉斑块”,医生叮嘱他必须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病情。然而,仅仅十余天后,他就擅自停药。“药吃完时正赶上工作忙,想着自己挺好的,能吃能喝能睡,就没再吃了。”张叔想得很简单,其实这种“症状好转即可停药”的错误观念,在患者中十分普遍。许多人误以为临床症状的缓解就代表疾病痊愈,却忽视了动脉斑块持续进展的潜在风险。

停药一个月后,张叔复查血脂,结果显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上次升高近30%。这如同给血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生锈”堵塞,一旦形成,很难逆转。他汀类药物并非“神药”,无法清除斑块,但能有效延缓斑块进展,增加其稳定性,甚至部分逆转。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长期规范服药。就像给生锈的水管定期刷防锈漆,只有坚持才能有效防止堵塞和破裂。

事实上,许多患者因自行停药而付出惨痛代价。有人停药三个月后突发脑梗死,瘫痪在床;也有人因“指标正常”停药,半年后复查发现斑块明显增大,病情急剧恶化。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不听医嘱,没有进行规律服药。

血管斑块的危害

血管斑块就像潜伏在血管内的危险分子,其表面包裹着一层脆弱的“皮”。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不断沉积在斑块内部,导致斑块增大,“皮”变薄。一旦这层“皮”破裂,身体会误以为血管破损,迅速启动凝血机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堵塞心脏血管,会引发心肌梗死;堵塞脑部血管,则会导致脑梗死,危及生命。

他汀类药物:血管的“清道夫”和“加固大师”

一方面,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中的沉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另一方面,它能增强斑块纤维帽的强度,使斑块表面的“皮”变得更厚更结实,降低其破裂的风险,从而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

擅自停药的风险,远超想象

许多患者对长期服药存在顾虑,担心药物副作用。但事实上,擅自停药的风险远大于这些副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就很难逆转。他汀类药物并非“神药”,不能立刻清除斑块,但可以有效延缓斑块进展、增加其稳定性,甚至在部分患者中还能实现斑块的逆转。但这些效果都建立在长期规范服药的基础上。

三个要点,助您“驯服”斑块

1、提前备药,别让血管“断粮”: 药快吃完时,务必提前备好。即使没时间复查,也应先按原剂量服用,尽快找医生调整方案,避免血管因“断药”陷入危险。

2、别凭感觉,数据说话: 没有症状不代表斑块“老实”了。斑块是否稳定,需要通过血管超声、血脂检验等检查结果来判断,而非仅凭主观感觉。定期复查,才能及时发现隐患。

4、复查时,坦诚沟通: 复查时,主动告知医生最近是否停药、身体是否有不适。只有充分沟通,医生才能为您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血管斑块患者而言,他汀类药物是血管的“忠诚保镖”,切勿让它“离岗”,请务必遵医嘱持续治疗,切勿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守护血管健康,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坚持的“持久战”。(文:项琳、韩丹青)

全方位知晓医院信息

× 预约挂号 互动交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