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食”之难:内镜“疏通”食管狭窄,重拾进食乐趣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消化内科
“每次吃饭都像上刑场,食物堵在胸口下不去,喝水都疼得冒冷汗。”一位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描述,生动地揭示了食管狭窄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吃饭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当食管狭窄让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
今天,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您深入了解食管狭窄的内镜治疗是如何巧妙地为食管“拓宽道路”,解除患者吃饭的困扰。
什么是食管狭窄?
食管狭窄是指食管腔变窄,导致食物通过困难。常见病因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误服腐蚀性化学品等。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体重下降。
内镜治疗:不开刀的“管道疏通术”
内镜治疗是目前治疗食管狭窄的主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食管狭窄的病因、长度、程度选择合适的工具,通过口腔进入食管,直接对狭窄部位进行“施工”,无需开胸破腹。
核心技术“二件套”
1、球囊扩张术——“大力撑”:适用于大多数良性狭窄。医生在内镜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精准送到食管狭窄处,通过外部压力泵向球囊内注入液体或气体,球囊会缓缓撑开,将最狭窄的地方用力撑大。通常需要分次进行,每隔1-2周扩张一次,逐渐增大球囊直径,直到达到理想效果。
2、食管支架置入术——“搭桥”:对于无法通过反复扩张解决的严重狭窄(尤其是恶性狭窄或食管瘘),就需要“搭一座桥”。医生通过内镜定位狭窄段,将压缩的支架准确放置在狭窄段,释放支架后,它会立刻弹开,形成一条新的“隧道”,食物可以顺利通过。支架类型包括裸支架、覆膜支架(可防止肿瘤向内生长)、可回收支架(用于良性狭窄,一段时间后可取出)。
治疗后注意事项
1、术后需要从凉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后再恢复正常饮食。切忌急着吃硬、烫、粗糙的食物。
2、警惕并发症,如剧烈胸痛、发烧、呕血等,出现症状立即告知医生。
3、坚持复查胃镜,必要时再次扩张。
4、调整生活习惯,从根源上减少对食管的伤害。
总的来说,内镜治疗食道狭窄的方法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狭窄的程度和原因等因素综合考虑,且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文:吴娟 审核:顿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