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声】谷雨时节至,祛湿养生正当时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订阅号 2025年04月18日 18:19 湖北
时间:2025-04-24 来源:信息部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将彻底告别,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迅速回升。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不仅承载着播种希望的农耕智慧,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顺应天时的绝佳契机。此时养生需把握"防风湿、感冒、防过敏、祛湿邪、疏肝气、补气血"五大要诀,方能应时而养,为盛夏健康奠定基础。
一、需提防风湿、感冒
谷雨前后气温波动大,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空气湿度增加,容易引起风湿、感冒等疾病。要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多晒太阳,勤晒衣服被褥,吸收自然之气。有风湿等旧疾的要注意关节保暖防寒,预防旧疾复发。洗澡、洗头后头发吹干才可入睡,避免寒湿之气侵袭身体。入睡前可泡脚20分钟左右,身体微汗即可,促进身体气血流通,切不可大汗,避免受寒感冒。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与气和自然界是相通的。可以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等穴位,清肺热,防感冒。
二、防过敏
“雨水生百谷”,谷雨前后,百花渐次开放,杨柳飘絮,户外活动开始增加,此时容易诱发旧疾,如鼻炎、哮喘、皮肤过敏等。有过敏史的人要多晒太阳,固护正气,平时外出要戴好口罩,注意防护。可用揉搓鼻翼,按揉鼻部迎香、上星穴,有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带来的不适感。此外,要少吃鱼、虾、蟹等发物。
三、祛湿防困:化解暮春缠绵之邪
谷雨时节地气升腾,降雨量显著增加,空气湿度常达70%以上。中医认为"湿性重浊粘滞",此时人体易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困倦、食欲减退等湿困症状。岭南地区流传的"谷雨茶",正是用陈皮、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材煎煮,帮助化解体内湿邪。
祛湿食疗当以健脾为本,推荐山药薏米粥:取鲜山药200克、薏苡仁50克、粳米100克,文火慢熬至米花绽开。此粥能健脾利湿,尤宜晨起食用。
穴位保健可重点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与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每日按压5分钟,能增强脾运化水湿功能。
起居方面,建议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被褥衣物需及时晾晒防霉。清晨7-9点脾经当令时,可进行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通过肢体伸展促进气血运行,助脾运湿。
四、疏肝利胆:把握春气最后的升发
肝属木应春,谷雨时节肝气仍处旺盛状态。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此时疏泄肝气能预防夏季心火过亢。江南地区有食香椿习俗,这味"树上蔬菜"性凉味苦,正合"春宜减酸增甘"的养生原则。
推荐饮用玫瑰菊花茶:取干玫瑰花5朵、杭白菊3克,85℃热水冲泡。此茶能疏肝解郁,适合午后申时(15-17点)膀胱经运行时饮用。配合按摩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每日早晚各揉按3分钟,可有效疏通肝经气机。
情志调摄可借鉴古人"踏青"智慧,选择空气清新的上午进行户外活动。研究发现,森林中植物释放的芬多精能使人体血清素水平提升26%,有助于舒缓春季肝郁。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微汗即止以防阳气外泄。
五、祛湿防困:化解暮春缠绵之邪
"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在谷雨时节体现为适度进补。此时气候转暖而暑热未至,正是补益的最佳时机。闽南地区传承的"四物番鸭汤",取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各10克,与老鸭同炖,能气血双补而不滋腻。
推荐黄芪红枣茶:炙黄芪15克、去核红枣3枚,沸水焖泡20分钟。现代药理学证实,黄芪多糖能提升淋巴细胞转化率34%,配合红枣的环磷酸腺苷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需注意,舌苔厚腻者应暂缓进补,先祛湿再补虚。
药膳调理需因人而异:阴虚体质可选银耳百合羹,阳虚者可服核桃桂圆粥,痰湿体质宜用茯苓山药糕。补益同时要配合适量运动,《养生论》强调"养备而动时",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太极拳,以动引补,促进气血运行。
谷雨养生犹如春日最后的交响乐章,既要祛除残留的寒湿,又要呵护萌动的阳气。把握祛湿、疏肝、补益三大法门,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顺势而为,方能使人体这个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和谐共振。当暮春的雨水滋润大地时,愿每位践行者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健康硕果。
专家简介
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类肿瘤,消化、呼吸循环、免疫系统疾病及各科疑难杂症。对肺癌、肺结节、肝癌、萎缩性胃炎、流行性疫病、顽固性咳嗽、湿疹、肥胖代谢综合症、甲状腺结节、尿毒症、肾结石、多囊卵巢综合症、小儿积食、顽固性失眠、老年性便秘等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
硚口院区:周一、周六上午
阳逻院区:周三上午
(撰文 张金香 张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