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慢性肾病引发急性肺栓塞,省三医多学科协作抢回一命
发布时间:2025-11-03 来源:肾病内科(风湿免疫科)
“以为只是腿肿,没想到差点丢命!”近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肾病内科(风湿免疫科)的病床上,六十多岁的肖师傅回想起此次惊险的就医经历仍心有余悸。肖师傅患慢性肾衰竭、蛋白尿多年,近一个月来尿中泡沫增多、下肢水肿加重,但他早已习以为常,并未放在心上。直到前几天,左下肢突然剧痛,还伴有胸口疼痛,才紧急前往医院就医。
病情危急:血栓来袭,肺部栓塞
当时接诊肖师傅的医生陈建武见他捂着胸口不停喊疼,立刻警觉起来。因为他知道,慢性肾病患者本就是血栓高发人群,蛋白尿越多,血栓风险越大,必须立即排查血栓事件。陈医生当即安排患者进行胸部及下肢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左下肢静脉弥漫性血栓,且肺部CT高度怀疑肺部栓塞。
情况万分危急,陈医生立即联系胸外科(血管外科)进行会诊。经过专家团队会诊后,立即安排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可是造影结果更加揪心:双肺动脉主干及多分支栓塞,这是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肺栓塞!胸外科(血管外科)主任皮勇带领医疗团队迅速行动,紧急为患者实施手术,进行溶栓取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血栓脱落。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抢救,肖师傅最终转危为安。
专家解惑:肺栓塞,不容忽视的“杀手”
肺栓塞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凶险?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肾病内科(风湿免疫科)主任龙利表示,肺栓塞是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分支的急性疾病,最常见的是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肺部作为人体的“呼吸中枢”,肺动脉一旦被堵塞,会导致肺部血液循环受阻、氧气输送中断,患者可能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严重时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同时,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卧床等高危人群发病风险较高,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往往危及生命。
关联揭秘:蛋白尿患者为何易现血栓?
蛋白尿与血栓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龙利给出了专业解释:
一、血液变“稠”。身体里的蛋白质随着尿液大量流失,血液中的白蛋白就会减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变慢,更容易凝结成血栓。
二、凝血和抗凝“失衡”。肾脏不仅负责排尿,还能调节身体的凝血功能。当肾功能因肾病受损后,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被打破,凝血能力增强,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三、血液流动“变慢”。有蛋白尿的患者大多会出现下肢水肿,肢体活动不便,静脉血液回流变慢,血液在血管里停留时间过长,就容易形成血栓。
蛋白尿如果长期控制不佳,这些危险因素持续存在,血栓风险会大幅上升,可能引发下肢静脉、肺动脉、脑动脉等多部位血栓及严重并发症。因此,一定要重视蛋白尿的控制。
预防指南:蛋白尿患者如何防栓塞?
肖师傅的案例为慢性肾病患者敲响了警钟,那么蛋白尿患者该如何预防血栓与肺栓塞呢?专家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严格控制基础病情。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肾功能、尿蛋白定量,将蛋白尿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少血管损伤。
二、避免长期卧床,适当活动。长期卧床或久坐会导致静脉血流缓慢,是血栓的重要诱因。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屈伸下肢、按摩腿部等运动;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可散步、慢走,促进血液循环。
三、关注身体“预警信号”。如果出现下肢不对称肿胀、疼痛、皮肤升温发红,或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头晕、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四、遵医嘱预防干预。对于血栓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患者务必按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慢性肾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肖师傅的经历提醒广大慢性肾病患者,要重视蛋白尿的控制,关注身体变化,遵医嘱复查,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血栓、肺栓塞的风险,守护好自己的健康。(文:徐敏 龙利)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