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故事】无声世界的回响
发布时间:2025-11-07 来源:护理部
旋律中断:从守护者到被困者
责任护士刘昕初见王女士时,她的世界已被寂静笼罩。这位母亲眼中交织着疲惫与焦虑,双手无意识地反复揉搓右耳,仿佛要驱散那突如其来的闷胀感。不久前,她还是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为照顾患肺炎的5岁女儿倾尽所有。然而,女儿康复的喜悦尚未消散,一场突发性耳疾却将她拽入无声的深海。每一次呼吸都因鼻腔堵塞而沉重,每一次尝试聆听都只余空洞的回响——从一个家庭的支柱变为需要被照顾的患者,角色的落差与对女儿的牵挂让她备受煎熬。
力量回响:被听见的无声之爱
康复不仅是生理上的治疗,更是心理秩序的重建。刘昕敏锐地察觉到,王女士的焦虑更多源于对女儿的思念与作为母亲的"失能感"。某日查房时,刘昕注意到床头柜上一幅稚嫩的蜡笔画:小女孩用力描绘的耳朵旁,写着"妈妈耳朵快快开门"。她轻轻将画摆正,与王女士一同凝视这份来自女儿的爱。那一刻,王女士眼眶湿润,嘴角却扬起幸福的弧度——母爱早已穿透疾病的屏障。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刘昕鼓励她为女儿录制睡前故事的午后。随着治疗推进,原本沙哑的声音日渐清亮,听力也逐渐恢复。当她用浸润过水的丝绸般柔和的声线录制故事时,反复聆听着手机里传出的温暖声音,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原来,那个温柔而坚定的母亲从未离开,只是需要一把重启心灵的钥匙。
生命乐章:从倾听者到共鸣者
刘昕深知,护理的真谛有时不在于复杂的技术操作,而在于成为一位用心的"倾听者"。当王女士无意识揉搓耳朵时,一条温热的毛巾胜过千言万语;当她在深夜辗转难眠时,一束特意调暗的走廊灯光便是最安神的夜曲。这些细微的关怀,都是医护人员对她无声痛苦的回应,让她感受到自己被真正地"看见"。
出院当日,刘昕收到一盒手工牛轧糖,附带的卡片上画着彩虹色的卡通耳蜗,旁边工整写道:"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听见糖果纸的脆响。"这句朴素而真挚的感谢,不仅是患者听力康复的见证,更是对医护共情陪伴的最好回应。医护人员不仅用专业知识为她重启了声音之门,更用共情与陪伴,让她亲手谱写出这首关于母爱与坚韧的疗愈诗篇。(文:阳逻院区疼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护师刘昕)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