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仁医胡佩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发布时间:2025-11-12 来源:纪委办公室(监察审计部)
我们曾追寻“大医精诚”的千古风骨,感怀“杏林春暖”的医者仁心。先贤如星,熠耀历史长河。而今,我们不禁要问:这缕穿越千年的医德星火,将如何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
答案,或许深藏于一位社区医生10多平方米的诊室里。那里,胡佩兰医生——一位近百岁的老人,将这古老的星光,汇聚成一盏触手可及、温暖人心的灯。
她的诊室,是“仁心”最生动的课堂
在郑州市一家普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佩兰医生一直工作到98岁。岁月的重压让她的腰背深深佝偻,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让她行动维艰。每次为患者检查,她都需要双手用力摁着桌子,慢慢站起来,将身子扭过角度,扶着椅背,一步步挪进检查室。这样的动作,一上午要重复几十次。
然而,就是这具饱受病痛折磨的身躯,竟支撑着每周六天的持续坐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病人来看病,不容易,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这是她最朴素的信念。支撑她的,是那份“活着总得对人有点用处”的初心。
她的处方,是“廉洁”最无声的誓言
胡佩兰看病有两个雷打不动的原则:一是“用药有效便宜”,二是“看病一定要检查清楚”。她开的药方,很少超过百元,一张治好孩子感冒的处方,或许只需十几元钱。她说:“当医生的第一堂课不是医术,是医德。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不是挣钱发财。”她坚持为每一位患者亲手检查,这背后,正是“大医精诚”所倡导的“纤毫勿失”的严谨——唯有检查清楚,才能对症下药,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与节约。
她的书屋,是“希望”最长情的播种
医者仁心,从不局限于诊室四方。2000年,胡佩兰以高龄之身成为郑州市“希望书屋”的捐建志愿者。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她每月从坐诊收入中省出800元,十余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捐出。她捐建的“希望书屋”超过50个。她捐出的何止是7万多元钱,更是为无数孩子点亮的一盏盏明灯,为一个又一个梦想铺就的起点。”
她的遗产,是“大爱”最极致的诠释
2013年,98岁的胡佩兰预感生命将至终点,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将毕生省吃俭用攒下的6.7万元,全部捐出,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爱心基金”,去帮助更多贫困患者。
她一生清贫,却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仁心、廉洁、大爱。她相继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并高票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词对她评价道:“秋兰为佩,医者仁心。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胡佩兰医生用近一个世纪的坚守,回答了“医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她让崇高的医德从典籍中走出,化为了诊室里一次次艰难的起身、处方笺上一味味便宜有效的药材、和孩子们手中一本本崭新的图书。
如今,这盏灯传递到了我们手中。愿我们都能被她身上的光所照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次耐心的沟通、一份合理的处方,将这份穿越古今的仁心,接力下去。


扫描二维码